近日,科思创宣布将再次大幅扩大其上海一体化生产基地聚碳酸酯生产能力,通过脱瓶颈工程将产能提升至60万吨/年,以满足亚太地区客户的强劲需求。去年10月,科思创曾宣布将该生产基地聚碳酸酯产能翻番至40万吨/年。新产能将于2019年投入运营。 科思创董事会成员兼首席技术官萧枫博士(Dr.Klaus Schäfer)表示:“扩产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至关重要。该项目的顺利完成将加强我们的全球生产网络,也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一贯承诺。” 科思创聚碳酸酯事业部总裁周彬彬女士表示:“电子电气、医疗和汽车等主要客户行业对聚碳酸酯树脂和混合物的需求正快速增长,这一点在中国尤为突出。通过进一步扩大产能,我们可以更好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保证这一高科技塑料的可持续供应。” 聚碳酸酯树脂的全球领导者 聚碳酸酯因其轻量、高透明、坚固、易塑形等特点,正应用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电子电气及家电产品、汽车配件、医疗设备以及LED照明。随着全球最大聚碳酸酯生产基地的产能扩张,科思创将巩固其在聚碳酸酯树脂领域全球第一的地位,并计划加大供货力度,领跑行业。“近年来,我们产能的全球份额越来越高,在这一道路上不断前行。这项投资是我们为确保必要供应采取的重要一步。”周彬彬女士补充说道。 同时,科思创通过在生产基地回收工业盐水,展现其在高效、环保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科思创通过再利用工业盐水来生产氯气和氢氧化钠,而这两种化学品正是生产聚碳酸酯的重要原材料。萧枫博士表示:“通过使用我们创新的回收工艺技术,高水平的成本效益将得以保证。” 未来两年中国PC产能集中释放 2005年之后,我国掀起了PC投资热潮,世界级生产商帝人、三菱、拜耳等先后在我国投资建厂。随着科思创在2016年10月将上海产能翻倍至40万吨/年以及年底鲁西化工一期项目投产,截止2016年底,我国PC产能接近90万吨/年,产量超过60万吨。尽管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这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当年的自给率尚不足四成,进口量约132万吨。虽然与上一年相比有小幅下降,但近5年的进口量居高不下,维持在130万吨以上。我国的PC需求仍在以每年8%到12%的速度快速增长,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信部组织开展了化工新材料进口替代工作,PC也被列入其中。因此国内PC企业近年来呈现出较良好的发展势头,纷纷上马、扩产项目。 未来两年是中国PC产能的集中释放期。除了最新宣布的科思创的扩能项目外,在2017年及以后,国内将有超过100万吨/年的PC装置投建、拟建或处于调研阶段。其中包括SABIC将与中国石化合资在天津石化新厂区创建一个新的26万吨/年PC装置,此项目正处于建设中,预计2017-2018年投产;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计划投产一套10万吨/年的PC装置;山东利华益的10万/吨年PC装置在2017年3月初奠基开工;青岛恒源正新建一套10万/吨年的PC装置;鲁西化工的PC一期项目达产且运行稳定,公司准备投建二期工程两条生产线;万华化学的PC装置预计于2017年第二季度投产;浙江石化的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中,也包含两期合计52万吨/年的PC产能……